你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初入園的小班孩子由於新的生活方式與以往家庭生活的巨大差異而極其焦慮,但教師又必須幫助孩子們建立健康生活常規。這一矛盾曾令許多教師苦惱。激發孩子們主動學習的願望是化解這一矛盾的重要方法。
怎樣才能激發孩子們對健康常規的主動學習願望呢?讓我們看一看朱老師實施的「四部曲」吧。
案例:洗手四部曲(小班)
北京市六一幼兒院 朱繼宏
幼兒園生活中,洗手是一件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事了,但是有句話說得好:幼兒園裡無小事,處處顯示大教育。如何鼓勵和引導幼兒自覺、自願地認真洗手,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呢?這對於教育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嘗試並採取了遊戲化、生活化、體驗化、鞏固化等四步策略,來調動幼兒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認真、自覺洗手行為的形成與鞏固。
小猴爬大山——用遊戲化的方式學習洗手的方法,激發幼兒對洗手活動的興趣
把童謠運用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能達到生動活潑的教學效果。在幼兒入園初期,我採用邊說童謠邊遊戲的方法,激發幼兒對洗手活動的興趣。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口中說著「一隻小猴來爬山,爬呀爬,爬呀爬,爬到山尖了」,做著從手腕轉圈向上轉到手指尖的動作;說著「小猴掉進了山谷裡,跳呀跳,跑呀跑」,做著一隻手洗另一隻手指縫的動作。在自然愉快的氣氛中,孩子們學會了認真清洗手腕、手尖和手指縫的方法,枯燥的洗手環節成了孩子們快樂學習的時光。剛剛入園一周,孩子們便能把完整的童謠內容說給爸爸媽媽聽,把正確的洗手方法演示給爸爸媽媽看了。
肚子和病菌——用生活中親歷的事件引導幼兒理解洗手重要性
SSP-G4轉轉脂每年入秋,幼兒園會統一給孩子們服打蟲藥。我趁機請來大夫阿姨給孩子們講了《肚子和病菌》的故事,形象地幫助孩子們理解病菌是由小髒手帶進肚子裡的,病菌進肚子後小朋友會生病的道理,感知不認真洗手對身體的危害;然後再告訴孩子們病菌最害怕水和香皂,使他們理解洗手的重要性。
小手變魔術——用體驗的方式,調動幼兒認真洗手的內部動力
環節一:觀察髒手
戶外活動結束後,我請孩子們看看自己的小手上有什麼?孩子觀察發現自己的手很黑。
環節二:對比髒手和乾淨手
接下來我和孩子們玩「小手變乾淨」的魔術遊戲,孩子們兩人一組,一個當「魔術師」,另一個當「觀眾」。我先請「魔術師」小朋友到盥洗室裡悄悄地洗乾淨手,然後把自己「變」乾淨的手展示給「觀眾」小朋友們看。孩子們發現了髒手和乾淨手的差異,我再適時用語言引導他們感受「小手乾乾淨淨好舒服」。不等我請,「觀眾」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要當「魔術師」,也把手「變」乾淨。
環節三:對比髒水和乾淨水
我端來一盆清水和一盆剛才接的孩子們的洗手水,請孩子們看看髒水和乾淨水的不同。孩子們對比觀察後,不禁對著又黑又渾的洗手水發出了感慨:「怎麼這麼黑呀?這盆洗手水太髒了……」。為了進一步讓孩子們感受洗手水的髒和混濁,我又請孩子們在兩盆水裡各放進幾個玩具,請孩子們看看玩具在水中會是什麼樣子。放進清水盆裡的玩具可以清清爽爽地看見,而放進髒水中的玩具一下就看不見了,當孩子們看到這一情景,不約而同地叫起來,「看!玩具不見了」。有的孩子說:「水太髒了,所以看不見玩具了。」有的孩子說:「我們手上的髒東西都跑到水裡去了,所以水就變成黑的了」。
小小的魔術遊戲,充分調動了孩子們洗手的內部動力,為自覺洗手行為的建立和鞏固奠定了堅實而有效的基礎。
小手是這樣變乾淨的——利用環境,讓幼兒鞏固認真洗手的自覺行為
在幼兒健康行為的建立與鞏固中,環境是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因此,我引發和支持幼兒在創設小牆飾的過程中,進一步養成自覺、認真洗手的習慣。
在「小手變乾淨」的遊戲後,我又與孩子們一起討論了「什麼時候要洗手?」並用繪畫的形式把孩子們的想法一一記錄下來,孩子們自己製作了小手、水滴和香皂並把它們粘貼在廁所牆壁上、放水杯的櫃子旁、放水果的櫃門上、放餐具的桌子旁等地方。我們還一起製作了「小手是這樣變乾淨的」牆飾。
環境創設的過程既給了孩子們隨時交流的機會,也提示著孩子們何時要洗手和怎樣認真洗手,孩子們認真、自覺洗手的行為逐漸得以鞏固。
通過遊戲化、生活化、體驗化、鞏固化這四個步驟,孩子們的健康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內化,健康態度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初步形成了認真、自覺的洗手行為。
附:洗手童謠 《小猴爬大山》
手心搓手心,搓呀搓,搓呀搓,搓出沫沫白花花。
手心搓手背,搓呀搓,搓呀搓,搓出沫沫白花花。(左右手各搓一次)
有一隻小猴來爬山,爬呀爬,爬呀爬,爬到山尖了,
噗通,掉進了山谷裡,
跳呀跳,跳呀跳,跑呀跑,跑呀跑,
終於跑出了老虎嘴。(左右手各搓一次)
——由北京市六一幼兒院教師創作
個人反思
以往在指導幼兒洗手時,教師普遍採取的方法是提出要求、檢查監督、批評指正等。一當老師監督不夠或來不及指導時,孩子們便不能認真並自覺地洗手了。於是我開始思考究竟應該如何鼓勵和引導幼兒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我不斷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相關的內容,並逐步體會到:幼兒園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幼兒的健康,有效的教育是用適宜的方法引導幼兒主動去改變自身的不健康行為,讓幼兒在學習洗手正確方法、理解洗手重要性與作用、鞏固自覺洗手行為的全部過程中感受到輕鬆、快樂和主動,而不應該使幼兒感到壓抑或受傷害。成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直接關係到幼兒健康教育的成效,於是我從研究幼兒的需求入手,設計和開展了《洗手四部曲》系列活動,採用遊戲化、生活化、體驗化、鞏固化等多種方式和策略,充分調動和發揮了幼兒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努力把幼兒的興趣與必要的洗手規則相結合,幫助幼兒把外在的健康認知逐步內化為自覺的健康行為,有效地解決了問題。
點評/ 廖貽
培養健康生活能力是事關幼兒終身發展的大目標。但其培養的著眼點與入手點卻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瑣碎的點點滴滴,是從洗手、穿衣、入廁、整理衣櫃等生活細節中去進行紮實、細緻的養成教育,引導幼兒形成健康的生活行為與習慣。這是健康領域的特點之一。
⊙幼兒健康行為主動學習的發展階段和基本過程
SSP-G4轉轉脂根據有關學者對行為發展的研究,幼兒健康行為的發展經歷著這樣的進程與階段:即強制性健康行為——健康行為的主動學習、嘗試與具有較高動機水平——健康經驗的積累、梳理,健康行為的主動運用與調節。而將健康行為定型為「習慣」則要到更大年齡才能實現。
在對多例典型教育案例的分析中,我們發現幼兒健康生活行為的主動學習大致應經過這樣的過程:發現自身當前的生活行為中的問題——體驗不健康生活行為的不舒適——意識到自身生活行為、需求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嘗試健康行為,體驗舒適與愉快、成功與自信——願意選擇進而堅持健康生活行為。在健康教育實踐中,教師多通過呈現事實的方法讓幼兒發現自己當前的生活行為問題,再通過語言引導,增進幼兒對當前行為的不舒服、不便利的感受,然後再用對比的方法,讓幼兒嘗試健康行動,在產生愉悅體驗的基礎上,願意選擇健康生活行為。
為促進幼兒健康生活能力的形成,教師還常運用創設情境讓幼兒去發現、經歷和體驗,再結合日常生活、真實事件,在幼兒主動的行動、建議和討論中,促進他們選擇健康、安全的保護自己的方法,真正做到了促進幼兒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和諧一致。
⊙遊戲化的學習方式讓幼兒處於愉悅、專注的情緒狀態中
《洗手四部曲》案例既大致呈現了上述學習過程,同時又表現著自身的獨特性,即還強調了興趣化,這是由於幼兒當時的特殊學習任務、所處發展階段和健康常規的特點所決定的。健康生活常規的建立是帶有一定的強制性的,而小班幼兒健康行為的發展水平也正處於從強制性學習向主動學習過渡的階段。但由於案例中的幼兒是初入園的孩子,他們當前面臨的健康領域學習有兩大任務,一個是快樂自信地適應幼兒園生活,另一個是學習幼兒園的健康生活常規。基於保護和促進初入園幼兒心理安全、和諧的特別需要,為避免在對具強制性的生活常規學習中加劇幼兒的不安全感,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更凸現了引導幼兒主動、快樂學習的必要性。
⊙感知與體驗促進幼兒主動選擇健康行為,學習健康常規
朱老師通過遊戲、生活事件、體驗活動、創設環境這四個過程,用遊戲化的形式使初入園幼兒放鬆、愉悅,並使教育教學內容興趣化(當然還不是教育目標的內需化),使他們有興趣嘗試正確洗手的行為,願意學習洗手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同步協調地促進著幼兒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和諧與發展;她還抓住生活中的服藥事件,讓幼兒在健康認知上把生病與不洗手聯繫起來,感知不洗手帶給自己的不利影響,使教育內容需求化;最重要的是,教師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體驗活動,通過環節一讓幼兒觀察髒手,意識到自身生活行為的問題,通過環節二對比乾淨手和髒手,讓幼兒體驗「髒」的不愉快、不舒服,體驗「乾淨」帶給自己的舒服、安全的良好感覺,再通過環節三,對比體驗乾淨水和髒水,反覆強化,這符合小班幼兒的學習特點(需要更多反覆強化)和體驗的適宜度(到有了好感覺即可)。主動體驗促進了幼兒主動選擇洗手的健康生活行為的較高動機;教師還利用幼兒與牆飾的互動,利用環境潛移默化的提示作用,鼓勵幼兒對健康行為的堅持與習慣化。教師特意把小牆飾設置在廁所的牆壁、水杯櫃、水果櫃、餐具桌附近,用無聲而及時的語言提醒著幼兒主動洗手的時機,卻讓幼兒感到適時的洗手是他自己的主動選擇。在日復一日的平實的生活中,健康行為就這樣堅持和鞏固定型為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教師的個人反思中,她在支持幼兒健康領域主動學習的必要性、幼兒主動學習的需求化,促進幼兒快樂學習等方面進行了思考,並對激發主動學習的有效策略,即遊戲化、生活化、體驗化、鞏固化等進行了概括和總結。教師同伴的討論,結合促進幼兒主動學習的理論,幫助朱老師進一步從教育教學內容的興趣化、需求化、動機與行動,鞏固化,更理性地分析自己每一步教育行為的意義。教師們還提出了從多方面支持幼兒鞏固良好生活行為的建議。
如果老師們對健康領域的特點,對幼兒當下的學習任務和發展需求有更深入瞭解和把握的話,相信她們更會在「孩子們的哪些行為、語言等表示著他的學習是主動的、積極的、有興趣的?」「幼兒經歷了什麼?體驗了什麼?獲得了什麼新經驗?」「我這一教育教學行為對促進幼兒學習的價值何在?」這樣的層面上更具體、有實效和清晰地反思和討論,對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將有著更多層面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SSP-G4轉轉脂⊙感知與體驗促進幼兒主動選擇健康行為,學習健康常規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https://blog.xuite.net/deanearechiga1119/blog/29181145-%E4%BF%83%E9%80%B2%E5%B9%BC%E5%85%92%E5%81%A5